年度 | 月份 | 作者 | 論文名稱 | 期刊名稱 | 卷 | 期 | 頁 | 類型 |
111 | 12 | 林建銘 | 墨子〈大取〉篇的思想內涵 | 教育論叢 | 10 | 10 | 25-54 | |
111 | 12 | 吳姿瑤, 林建銘 | 大學生對線上課程教學的學習偏好與滿意度之研究—以臺北市立大學大學生為例 | 教育論叢 | 10 | 10 | 79-94 | |
110 | 12 | 林建銘 | 史料搜集之應用--陳道生教授授課之碩士生報告 | 教育論叢 | 9 | 9 | 205-222 | |
109 | 12 | 林建銘 | 從墨子大取的思想結構重建文章結構 | 教育論叢 | 8 | 8 | 25-54 | |
109 | 12 | 連皓喬,林建銘 |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系大學部學生生涯適應力研究 | 教育論叢 | 8 | 8 | 79-94 | |
109 | 03 | 林建銘 | 教育質性研究的倫理規範 | 教育論叢 | 7 | 7 | 61-90 | |
108 | 10 | 林建銘 | 108課綱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評析 |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| 8 | 10 | 51-56 | |
107 | 12 | | 墨子的三表法及其對十論思想的證立 | 教育論叢 | 0 | 6 | | |
107 | 12 | 林建銘 | 日本治臺時期殖民教育之研究(1895-1945年) | 教育論叢 | 0 | 6 | 51-72 | |
106 | 12 | 林建銘 | 從知識論論述教育研究中量化與質化研究之困境 | 教育論叢 | 0 | 5 | 39-52 | 其他 |
106 | 12 | 林建銘,林建昌 | 荀子階梯修身思想的道德教育意涵 | 教育論叢 | 0 | 5 | 53-74 | 其他 |
105 | 12 | 林建銘,林建昌 | 墨子勤儉思想的道德教育意涵及實踐方式 | 教育論叢 | 0 | 4 | 33-46 | 其他 |
104 | 11 | |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n air standard Diesel cycle withBiodiesel/Diesel blends | Innovation in Design, Communication and Engineering | 2014 | 2014 | 71-74 | EI |
104 | 07 | 林建銘 | 墨子的勞動教育思想 | 教育論叢 | 0 | 3 | 95-108 | |
104 | 00 | 林建銘, 林建昌 | 墨子勤儉思想的道德教育意涵及其實踐方式 | 教育論叢 | 0 | 4 | 33-76 | 其他 |
103 | 06 | 林建銘 | 墨子貴義的道德教育思想 | 教育論叢 | 0 | 2 | 73-88 | 其他 |
103 | 03 | 林建銘、林建昌、陳建宏 | 墨子十論思想的時代背景探究 | 環球士心學報 | | 8 | 1-36 | 其他 |
102 | 06 | 林建銘 | 墨子兼愛的人生哲學及其對生命教育的啟示 | 教育論叢 | | 1 | 25-43 | 其他 |
101 | 09 | 林建銘、林建昌 | 墨子法天的環境倫理 | 環球士心學報 | | 5 | 1-40 | 其他 |
101 | 09 | 林建銘、吳秉育 | 杜威道德教育不單獨設科思想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 | 國教新知 | 59 | 3 | 73-82 | 其他 |
100 | 06 | 林建銘 | 從杜威的兒童中心教育思想看我國初等教育改革 | 當代中國哲學學報 | | 26 | 67-90 | 其他 |
098 | 06 | 林建銘 | 先秦儒墨之論爭及其教育意涵 |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| 40 | 1 | 157-188 | 其他 |
097 | 09 | 林建銘 | 我國道德教育之發展與困境 | 國教新知 | 55 | 3 | 42-55 | 其他 |
096 | 06 | 林建銘 | 環境倫理學說對教育研究倫理的啟示 | 科教育研究與發展 | | 47 | 47-62 | 其他 |
091 | 09 | 林建銘 | 杜威的道德教育觀對師生倫理的啟示 | 學生輔導 | 0 | 82 | 64-71 | 其他 |
088 | 09 | 林建銘 吳姈娟 | 學校教師會的角色功能--從Archer教育互動論剖析 | 初等教育學刊 | 0 | 7 | 107-127 | 其他 |
087 | 09 | 林建銘 吳姈娟 | 巴柏科學發現的邏輯概述 |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 | 0 | 13 | 59-71 | 其他 |